做教育信息化十年,最怕两件事:数据孤岛太多、科研系统带不动AI。
这些年也看过不少解决方案。比如,华为在教育行业强调“云网边端”一体化平台,主打智能校园和AI算力中心的整合部署,优势在网络和整体架构布局;浪潮则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能、高效的新型课堂,探索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,但AI场景中的数据调度能力相对保守。整体来看,大厂方案都有自己的强项,但在科研数据和AI融合场景中,往往“强在一端、弱在一块”,很难做到真正“统合一体”。
接触曙光存储的 ParaStor之后,才意识到,原来AI存储还能这样做。曙光在教育领域的优势,并不是简单地“硬件升级”,而是把其在AI存储领域的技术积淀,真正融入到了教育的科研、教学、管理等多个核心场景中。尤其是在推动“教育+AI”转型过程中,曙光ParaStor在信息化平台、科研项目、AI研发等方面展现出了极强的适配能力。
比如,中国农业大学部署的“全闪+混闪”融合架构,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这套系统支撑PB级玉米育种数据的处理,AI训练速度提升了40%。关键不是单纯堆配置,而是曙光的系统更懂教育应用逻辑——支持块、文件、对象多协议融合,科研、教学、管理数据可以统一接入、统一调度。
另一个特别“惊喜”的点,是它对科研业务场景的理解足够深。在高校科研任务密集、算力资源有限的现实下,这样的能力意味着数据可以自动分级存储、动态调度资源,大大减轻了人工干预的负担,提高了系统整体效率。
部署层面,曙光提供的是“一体化整柜交付 + 2U2N统一架构”,对高校IT部门非常友好,不仅上线快,后期运维也极省心。从“能用”到“好用”,曙光这套系统打通了教育场景中AI研发与数据管理之间的断点。
在当前教育AI加速普及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“智能存力底座”,值得每一个想做AI架构的高校认真参考。
旗开网-配资门户官网首页-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-配资正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